行業資訊
數字出版新模式:從網絡原創到按需印刷
來源:科印傳媒《數碼印刷》 作者:張麗 日期:2015-9-9
首先,出版社缺乏既懂出版、又懂互聯網的復合型人才。時至今日,不少出版界同仁的思維還停留在“數字出版=出版內容數字化”的階段。而近幾年的實踐已經證明,單純地將既有實體出版內容數字化,并不是前途光明的路線。
同時,由于出版社缺乏相應技術,大多出版社采取與數字內容運營商合作的形式進行數字出版的嘗試。許多數字內容運營商借助平板電腦App和移動互聯網的熱潮興起,但由于技術門檻過低、運營商眾多、資質良莠不齊,導致功能跟內容近似的網站遍地開花。它們獲取內容的渠道不是網絡原創,而主要是從傳統出版社購買數字版權。這些內容往往是非唯一授權,以銷售分成形式進行合作,內容的同質化、不同運營商相互之間的競爭,使得數字作品賣不上價,有時甚至像網絡原創小說那樣以“分”為單位計費,完全不像出版社預想的那樣,達到實體書售價的幾分之一,體現不出作品的價值。
這樣的局面,不僅沒有培養出讀者付費閱讀正版電子書的消費習慣,反而使得讀者對價格低廉的數字內容毫不珍惜,間接摧毀了潛在市場。隨著一些運營商燒光風險投資,繼而迅速衰落,讀者對該類平臺的信任度也在降低。出版社也從對數字版權寄予厚望,到把出售數字版權作為銷售實體書達到預期銷售額后的“廢物再利用”,抱以可有可無、權當“添頭”的態度。
面對數字出版轉型的困境,作為一名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資深編輯,同時也是軟件工程專業出身的技術人士,筆者認為,應該跳出傳統出版“內容為王”的思路局限,不要只盯住內容策劃不放,而要把眼光放長遠些,引入互聯網思維去改變整條產業鏈的結構,這樣就可以找到新的模式來破局。否則,面臨圖書品種增多,但單品種印量下降這一嚴峻問題的傳統出版業,光靠研究內容策劃、營銷方案,挖掘內在潛力是不夠的。
以新形式去進行數字出版
不論是曾經的電子郵件、即時聊天工具、電子商務,還是如今的微博、微信、余額寶,互聯網永遠是想法、新方式優先,它不是只靠新內容改變人們的生活。面對出版行業,我們或許應該從“編-印-發”整個出版環節的初始點開始,針對每一個環節都加以改變,建設真正的出版原創內容的數字出版平臺,而不僅僅讓數字化作為出版的輔助手段,淪為附庸。
目前已經較為成熟的原創網絡小說平臺,如起點中文網,實際已經做到“編-發”的完全數字化、網絡化,是一種原生的數字出版形態。該類平臺不依靠出版社已出版的內容,而是通過網絡平臺采集原創內容,作者邊寫邊連載,讀者可以隨時與作者互動,甚至通過評論、投票直接影響作者創作,充分體現了Web 2.0的互動優勢。這一形態相當值得傳統出版社學習、借鑒和完善。
網絡原創在內容類型方面的欠缺
原創網絡小說平臺并不是完美無缺的,它所存在的缺點,同時也正是傳統出版相對于它的優勢。通過分析,我們或許可以找到傳統出版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突破方向。
首先,網絡原創出版平臺的內容類型目前只集中在小說、漫畫領域,并沒有像傳統出版一樣做到百花齊放,滲透到各個細分市場和專業領域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兩點。第一,這些專業領域的讀者不像小說讀者一樣只追求娛樂性,不在乎內容的精準,只進行過“粗加工”的網絡原創內容不足以吸引他們付費閱讀。第二,很多網絡作者因種種原因并不能保持長久創作熱情,導致書籍斷更、爛尾,這對于小說而言只會給讀者帶來遺憾,但對于需要從中學習知識的讀者而言則是致命的。
這部分尚未被開拓的專業領域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是比較熟悉的,如果能仿照原創網絡小說平臺的模式建立出版平臺,再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加入新鮮功能,或許將是轉型數字出版的強有力途徑。通過開放的網絡平臺采集內容;再經過專業的編輯隊伍進行篩選、編輯加工,將其升華;最后無縫嵌入按需出版功能,形成一條新的產業鏈。
傳統編校質量保障體系需要延續
說到專業的編輯隊伍,也是傳統出版社的優勢所在。出身網絡媒體的網絡編輯不乏敏銳嗅覺,能夠發現熱點、發掘作者、制作專題,但是不可否認,他們在編輯校對方面的功力是有所欠缺的。仍舊以目前較成熟的網絡小說的網絡出版舉例,編輯會根據數據和實際內容篩選作品,對作者進行寫作指導,爭取各種推薦榜單,相當于傳統出版過程中的內容策劃、審稿、營銷等工作,但是并不會對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的編輯加工,這就導致作品中充斥錯字、病句,甚至包含傳統出版中比較忌諱的知識性、邏輯性、概念性的錯誤。
當然,這既和網絡小說都是娛樂化的“快餐式”文學有關,也和網站不追求、讀者也不在意編校質量有關。并且文學作品的語言本身需要保持作者個人的特色,不能像科技出版物有統一、嚴格的標準,在風格上追求簡潔、嚴謹。同時,由于互聯網數據具有容易變動、能夠消除等特點,網絡媒體習慣了在犯錯后進行危機公關,而對于在事前避免出錯的敏感性不足。
不過,若是出版平臺擴展到其他需要嚴謹描述、知識概念正確的領域,這種做法就不行了。可以說,傳統出版社多年以來養成的“質量保證體系”相對于新興的網絡媒體是具有優勢的,這種優勢在制造能夠長久保存的紙質出版物時尤為重要。不論是出版社與原創網絡出版平臺進行版權合作,還是出版社自己建立一條完整的新型產業鏈,在按需印刷、實現網絡原創作品的實體出版時,編校質量優勢都是極為重要的。
按需印刷與網絡原創的無縫結合
那么,網絡原創作品需不需要與實體出版對接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事實已經證明,即便基于電子墨水技術的電紙書(如Kindle)能夠提供海量內容和較為接近紙質出版物的閱讀體驗,但很多讀者出于收藏、閱讀習慣和便于使用(比如需要在上面做標記的教輔材料)等原因,依舊會選擇紙質出版物,紙質出版物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會消亡。
而且目前原創網絡小說平臺已經做了一些與實體出版結合的嘗試,一些在網絡上廣受歡迎的書得以實體出版。但由于網站自身沒有出版資質,這些都是通過與傳統出版社進行版權合作來實現的。在海量的網絡作品中,得以實體出版的品種所占比例很小,而且這種版權合作沒有進一步產生新的產業形態。事實上,這里還大有文章可做。
現有的技術已經能夠建立功能融合的網絡出版平臺,對于出版者而言,從前端的接受投稿、約稿,到中端的編輯加工,再到后端的按需印刷、根據預定發貨,完全可以一氣呵成。同時,由于在正式出版前即可預訂,將發行環節提前,相較于以前完全依靠市場調研和經驗判斷來決定印刷數量,更容易做到精準發行,避免浪費,減少庫存壓力。
能夠提高生產效率、創造更大生產力的先進技術,總會取代落后技術。近幾年,筆者所在的出版社在印刷環節的出片量已經大為減少,大都已經應用CTP技術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。如果按需印刷技術更為成熟,能夠在成本上更接近(甚至低于)傳統印刷,出版社怎么不會樂于進行轉換?何時能達到這種情況,問題不在于觀念,純粹取決于成本。
按照科技的發展趨勢,筆者相信,終有一天,按需印刷能做到像打印一樣,讀者下訂單后,才將內容文件從服務器或云端傳送到距離讀者最近的店面,按照讀者選定的裝幀需求開始印刷、裝訂。這一點兒也不科幻,基于現有技術就完全能做到,未能實現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成本還不夠劃算。
一旦能實現從網絡原創到按需印刷完全整合,那么從出版到印刷、發行的整個產業體系,都能得以再造。以前印刷告別鉛與火,步入光與電的時代,原本手寫、人工排版、鉛字印刷的實體稿件逐漸走向虛擬,如今,在被創作時就是由0和1組成的數據來存儲的稿件,則會被實體化,擺放在書架上,這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過程,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輪回。
近日,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、財政部發布了推動新聞出版業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,其中探索數字化轉型升級新模式是一項重要任務。目前,傳統出版社在進行數字出版轉型方面,步伐還比較保守,當然這也與現實有關。
首先,出版社缺乏既懂出版、又懂互聯網的復合型人才。時至今日,不少出版界同仁的思維還停留在“數字出版=出版內容數字化”的階段。而近幾年的實踐已經證明,單純地將既有實體出版內容數字化,并不是前途光明的路線。
同時,由于出版社缺乏相應技術,大多出版社采取與數字內容運營商合作的形式進行數字出版的嘗試。許多數字內容運營商借助平板電腦App和移動互聯網的熱潮興起,但由于技術門檻過低、運營商眾多、資質良莠不齊,導致功能跟內容近似的網站遍地開花。它們獲取內容的渠道不是網絡原創,而主要是從傳統出版社購買數字版權。這些內容往往是非唯一授權,以銷售分成形式進行合作,內容的同質化、不同運營商相互之間的競爭,使得數字作品賣不上價,有時甚至像網絡原創小說那樣以“分”為單位計費,完全不像出版社預想的那樣,達到實體書售價的幾分之一,體現不出作品的價值。
這樣的局面,不僅沒有培養出讀者付費閱讀正版電子書的消費習慣,反而使得讀者對價格低廉的數字內容毫不珍惜,間接摧毀了潛在市場。隨著一些運營商燒光風險投資,繼而迅速衰落,讀者對該類平臺的信任度也在降低。出版社也從對數字版權寄予厚望,到把出售數字版權作為銷售實體書達到預期銷售額后的“廢物再利用”,抱以可有可無、權當“添頭”的態度。
面對數字出版轉型的困境,作為一名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資深編輯,同時也是軟件工程專業出身的技術人士,筆者認為,應該跳出傳統出版“內容為王”的思路局限,不要只盯住內容策劃不放,而要把眼光放長遠些,引入互聯網思維去改變整條產業鏈的結構,這樣就可以找到新的模式來破局。否則,面臨圖書品種增多,但單品種印量下降這一嚴峻問題的傳統出版業,光靠研究內容策劃、營銷方案,挖掘內在潛力是不夠的。
以新形式去進行數字出版
不論是曾經的電子郵件、即時聊天工具、電子商務,還是如今的微博、微信、余額寶,互聯網永遠是想法、新方式優先,它不是只靠新內容改變人們的生活。面對出版行業,我們或許應該從“編-印-發”整個出版環節的初始點開始,針對每一個環節都加以改變,建設真正的出版原創內容的數字出版平臺,而不僅僅讓數字化作為出版的輔助手段,淪為附庸。
目前已經較為成熟的原創網絡小說平臺,如起點中文網,實際已經做到“編-發”的完全數字化、網絡化,是一種原生的數字出版形態。該類平臺不依靠出版社已出版的內容,而是通過網絡平臺采集原創內容,作者邊寫邊連載,讀者可以隨時與作者互動,甚至通過評論、投票直接影響作者創作,充分體現了Web 2.0的互動優勢。這一形態相當值得傳統出版社學習、借鑒和完善。
網絡原創在內容類型方面的欠缺
原創網絡小說平臺并不是完美無缺的,它所存在的缺點,同時也正是傳統出版相對于它的優勢。通過分析,我們或許可以找到傳統出版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突破方向。
首先,網絡原創出版平臺的內容類型目前只集中在小說、漫畫領域,并沒有像傳統出版一樣做到百花齊放,滲透到各個細分市場和專業領域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兩點。第一,這些專業領域的讀者不像小說讀者一樣只追求娛樂性,不在乎內容的精準,只進行過“粗加工”的網絡原創內容不足以吸引他們付費閱讀。第二,很多網絡作者因種種原因并不能保持長久創作熱情,導致書籍斷更、爛尾,這對于小說而言只會給讀者帶來遺憾,但對于需要從中學習知識的讀者而言則是致命的。
這部分尚未被開拓的專業領域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是比較熟悉的,如果能仿照原創網絡小說平臺的模式建立出版平臺,再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加入新鮮功能,或許將是轉型數字出版的強有力途徑。通過開放的網絡平臺采集內容;再經過專業的編輯隊伍進行篩選、編輯加工,將其升華;最后無縫嵌入按需出版功能,形成一條新的產業鏈。
傳統編校質量保障體系需要延續
說到專業的編輯隊伍,也是傳統出版社的優勢所在。出身網絡媒體的網絡編輯不乏敏銳嗅覺,能夠發現熱點、發掘作者、制作專題,但是不可否認,他們在編輯校對方面的功力是有所欠缺的。仍舊以目前較成熟的網絡小說的網絡出版舉例,編輯會根據數據和實際內容篩選作品,對作者進行寫作指導,爭取各種推薦榜單,相當于傳統出版過程中的內容策劃、審稿、營銷等工作,但是并不會對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的編輯加工,這就導致作品中充斥錯字、病句,甚至包含傳統出版中比較忌諱的知識性、邏輯性、概念性的錯誤。
當然,這既和網絡小說都是娛樂化的“快餐式”文學有關,也和網站不追求、讀者也不在意編校質量有關。并且文學作品的語言本身需要保持作者個人的特色,不能像科技出版物有統一、嚴格的標準,在風格上追求簡潔、嚴謹。同時,由于互聯網數據具有容易變動、能夠消除等特點,網絡媒體習慣了在犯錯后進行危機公關,而對于在事前避免出錯的敏感性不足。
不過,若是出版平臺擴展到其他需要嚴謹描述、知識概念正確的領域,這種做法就不行了。可以說,傳統出版社多年以來養成的“質量保證體系”相對于新興的網絡媒體是具有優勢的,這種優勢在制造能夠長久保存的紙質出版物時尤為重要。不論是出版社與原創網絡出版平臺進行版權合作,還是出版社自己建立一條完整的新型產業鏈,在按需印刷、實現網絡原創作品的實體出版時,編校質量優勢都是極為重要的。
按需印刷與網絡原創的無縫結合
那么,網絡原創作品需不需要與實體出版對接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事實已經證明,即便基于電子墨水技術的電紙書(如Kindle)能夠提供海量內容和較為接近紙質出版物的閱讀體驗,但很多讀者出于收藏、閱讀習慣和便于使用(比如需要在上面做標記的教輔材料)等原因,依舊會選擇紙質出版物,紙質出版物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會消亡。
而且目前原創網絡小說平臺已經做了一些與實體出版結合的嘗試,一些在網絡上廣受歡迎的書得以實體出版。但由于網站自身沒有出版資質,這些都是通過與傳統出版社進行版權合作來實現的。在海量的網絡作品中,得以實體出版的品種所占比例很小,而且這種版權合作沒有進一步產生新的產業形態。事實上,這里還大有文章可做。
現有的技術已經能夠建立功能融合的網絡出版平臺,對于出版者而言,從前端的接受投稿、約稿,到中端的編輯加工,再到后端的按需印刷、根據預定發貨,完全可以一氣呵成。同時,由于在正式出版前即可預訂,將發行環節提前,相較于以前完全依靠市場調研和經驗判斷來決定印刷數量,更容易做到精準發行,避免浪費,減少庫存壓力。
能夠提高生產效率、創造更大生產力的先進技術,總會取代落后技術。近幾年,筆者所在的出版社在印刷環節的出片量已經大為減少,大都已經應用CTP技術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。如果按需印刷技術更為成熟,能夠在成本上更接近(甚至低于)傳統印刷,出版社怎么不會樂于進行轉換?何時能達到這種情況,問題不在于觀念,純粹取決于成本。
按照科技的發展趨勢,筆者相信,終有一天,按需印刷能做到像打印一樣,讀者下訂單后,才將內容文件從服務器或云端傳送到距離讀者最近的店面,按照讀者選定的裝幀需求開始印刷、裝訂。這一點兒也不科幻,基于現有技術就完全能做到,未能實現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成本還不夠劃算。
一旦能實現從網絡原創到按需印刷完全整合,那么從出版到印刷、發行的整個產業體系,都能得以再造。以前印刷告別鉛與火,步入光與電的時代,原本手寫、人工排版、鉛字印刷的實體稿件逐漸走向虛擬,如今,在被創作時就是由0和1組成的數據來存儲的稿件,則會被實體化,擺放在書架上,這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過程,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輪回。
首先,出版社缺乏既懂出版、又懂互聯網的復合型人才。時至今日,不少出版界同仁的思維還停留在“數字出版=出版內容數字化”的階段。而近幾年的實踐已經證明,單純地將既有實體出版內容數字化,并不是前途光明的路線。
同時,由于出版社缺乏相應技術,大多出版社采取與數字內容運營商合作的形式進行數字出版的嘗試。許多數字內容運營商借助平板電腦App和移動互聯網的熱潮興起,但由于技術門檻過低、運營商眾多、資質良莠不齊,導致功能跟內容近似的網站遍地開花。它們獲取內容的渠道不是網絡原創,而主要是從傳統出版社購買數字版權。這些內容往往是非唯一授權,以銷售分成形式進行合作,內容的同質化、不同運營商相互之間的競爭,使得數字作品賣不上價,有時甚至像網絡原創小說那樣以“分”為單位計費,完全不像出版社預想的那樣,達到實體書售價的幾分之一,體現不出作品的價值。
這樣的局面,不僅沒有培養出讀者付費閱讀正版電子書的消費習慣,反而使得讀者對價格低廉的數字內容毫不珍惜,間接摧毀了潛在市場。隨著一些運營商燒光風險投資,繼而迅速衰落,讀者對該類平臺的信任度也在降低。出版社也從對數字版權寄予厚望,到把出售數字版權作為銷售實體書達到預期銷售額后的“廢物再利用”,抱以可有可無、權當“添頭”的態度。
面對數字出版轉型的困境,作為一名在出版社工作多年的資深編輯,同時也是軟件工程專業出身的技術人士,筆者認為,應該跳出傳統出版“內容為王”的思路局限,不要只盯住內容策劃不放,而要把眼光放長遠些,引入互聯網思維去改變整條產業鏈的結構,這樣就可以找到新的模式來破局。否則,面臨圖書品種增多,但單品種印量下降這一嚴峻問題的傳統出版業,光靠研究內容策劃、營銷方案,挖掘內在潛力是不夠的。
以新形式去進行數字出版
不論是曾經的電子郵件、即時聊天工具、電子商務,還是如今的微博、微信、余額寶,互聯網永遠是想法、新方式優先,它不是只靠新內容改變人們的生活。面對出版行業,我們或許應該從“編-印-發”整個出版環節的初始點開始,針對每一個環節都加以改變,建設真正的出版原創內容的數字出版平臺,而不僅僅讓數字化作為出版的輔助手段,淪為附庸。
目前已經較為成熟的原創網絡小說平臺,如起點中文網,實際已經做到“編-發”的完全數字化、網絡化,是一種原生的數字出版形態。該類平臺不依靠出版社已出版的內容,而是通過網絡平臺采集原創內容,作者邊寫邊連載,讀者可以隨時與作者互動,甚至通過評論、投票直接影響作者創作,充分體現了Web 2.0的互動優勢。這一形態相當值得傳統出版社學習、借鑒和完善。
網絡原創在內容類型方面的欠缺
原創網絡小說平臺并不是完美無缺的,它所存在的缺點,同時也正是傳統出版相對于它的優勢。通過分析,我們或許可以找到傳統出版進行數字化轉型的突破方向。
首先,網絡原創出版平臺的內容類型目前只集中在小說、漫畫領域,并沒有像傳統出版一樣做到百花齊放,滲透到各個細分市場和專業領域。究其原因,不外乎兩點。第一,這些專業領域的讀者不像小說讀者一樣只追求娛樂性,不在乎內容的精準,只進行過“粗加工”的網絡原創內容不足以吸引他們付費閱讀。第二,很多網絡作者因種種原因并不能保持長久創作熱情,導致書籍斷更、爛尾,這對于小說而言只會給讀者帶來遺憾,但對于需要從中學習知識的讀者而言則是致命的。
這部分尚未被開拓的專業領域對于傳統出版社而言是比較熟悉的,如果能仿照原創網絡小說平臺的模式建立出版平臺,再根據不同專業的具體情況加入新鮮功能,或許將是轉型數字出版的強有力途徑。通過開放的網絡平臺采集內容;再經過專業的編輯隊伍進行篩選、編輯加工,將其升華;最后無縫嵌入按需出版功能,形成一條新的產業鏈。
傳統編校質量保障體系需要延續
說到專業的編輯隊伍,也是傳統出版社的優勢所在。出身網絡媒體的網絡編輯不乏敏銳嗅覺,能夠發現熱點、發掘作者、制作專題,但是不可否認,他們在編輯校對方面的功力是有所欠缺的。仍舊以目前較成熟的網絡小說的網絡出版舉例,編輯會根據數據和實際內容篩選作品,對作者進行寫作指導,爭取各種推薦榜單,相當于傳統出版過程中的內容策劃、審稿、營銷等工作,但是并不會對內容進行逐字逐句的編輯加工,這就導致作品中充斥錯字、病句,甚至包含傳統出版中比較忌諱的知識性、邏輯性、概念性的錯誤。
當然,這既和網絡小說都是娛樂化的“快餐式”文學有關,也和網站不追求、讀者也不在意編校質量有關。并且文學作品的語言本身需要保持作者個人的特色,不能像科技出版物有統一、嚴格的標準,在風格上追求簡潔、嚴謹。同時,由于互聯網數據具有容易變動、能夠消除等特點,網絡媒體習慣了在犯錯后進行危機公關,而對于在事前避免出錯的敏感性不足。
不過,若是出版平臺擴展到其他需要嚴謹描述、知識概念正確的領域,這種做法就不行了。可以說,傳統出版社多年以來養成的“質量保證體系”相對于新興的網絡媒體是具有優勢的,這種優勢在制造能夠長久保存的紙質出版物時尤為重要。不論是出版社與原創網絡出版平臺進行版權合作,還是出版社自己建立一條完整的新型產業鏈,在按需印刷、實現網絡原創作品的實體出版時,編校質量優勢都是極為重要的。
按需印刷與網絡原創的無縫結合
那么,網絡原創作品需不需要與實體出版對接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事實已經證明,即便基于電子墨水技術的電紙書(如Kindle)能夠提供海量內容和較為接近紙質出版物的閱讀體驗,但很多讀者出于收藏、閱讀習慣和便于使用(比如需要在上面做標記的教輔材料)等原因,依舊會選擇紙質出版物,紙質出版物在相當一段時期內不會消亡。
而且目前原創網絡小說平臺已經做了一些與實體出版結合的嘗試,一些在網絡上廣受歡迎的書得以實體出版。但由于網站自身沒有出版資質,這些都是通過與傳統出版社進行版權合作來實現的。在海量的網絡作品中,得以實體出版的品種所占比例很小,而且這種版權合作沒有進一步產生新的產業形態。事實上,這里還大有文章可做。
現有的技術已經能夠建立功能融合的網絡出版平臺,對于出版者而言,從前端的接受投稿、約稿,到中端的編輯加工,再到后端的按需印刷、根據預定發貨,完全可以一氣呵成。同時,由于在正式出版前即可預訂,將發行環節提前,相較于以前完全依靠市場調研和經驗判斷來決定印刷數量,更容易做到精準發行,避免浪費,減少庫存壓力。
能夠提高生產效率、創造更大生產力的先進技術,總會取代落后技術。近幾年,筆者所在的出版社在印刷環節的出片量已經大為減少,大都已經應用CTP技術,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。如果按需印刷技術更為成熟,能夠在成本上更接近(甚至低于)傳統印刷,出版社怎么不會樂于進行轉換?何時能達到這種情況,問題不在于觀念,純粹取決于成本。
按照科技的發展趨勢,筆者相信,終有一天,按需印刷能做到像打印一樣,讀者下訂單后,才將內容文件從服務器或云端傳送到距離讀者最近的店面,按照讀者選定的裝幀需求開始印刷、裝訂。這一點兒也不科幻,基于現有技術就完全能做到,未能實現的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成本還不夠劃算。
一旦能實現從網絡原創到按需印刷完全整合,那么從出版到印刷、發行的整個產業體系,都能得以再造。以前印刷告別鉛與火,步入光與電的時代,原本手寫、人工排版、鉛字印刷的實體稿件逐漸走向虛擬,如今,在被創作時就是由0和1組成的數據來存儲的稿件,則會被實體化,擺放在書架上,這是一個返璞歸真的過程,也是一個自我提升的輪回。
(本內容摘至網絡,如有侵權,請通知管理員刪除)